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藏传佛教活取肉莲是真的吗

藏传佛教活取肉莲是真的吗

  藏传佛教活取肉莲是真的吗

  莲师八变之莲花王坐像

  17世纪西藏

  尺寸高11.5cm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中上师像是除本尊、护法之外的另一重要造像品类。上师像是藏传佛教上师崇拜的独特产物,兴起于藏传佛教后弘初期,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发展,直至今日,仍在被大量铸造供奉。在浩瀚如星辰的藏地上师中,宁玛派创始人莲花生大师的造像可谓铸造历史最久,铸造数量最大的一种。但具体到这尊造像,却有着与其他莲花生造像不同的独特之处,一般常见的莲花生在图像学上为头戴莲花冠,左手扶天杖的经典造型。但本尊造像却取材于宁玛派经典记载的莲花生八种变化身之一的莲花王造型,莲花生大师身着世俗服装,头戴花冠,游戏坐于法垫之上,大师右手上举似持法器,左手置于腿上,捧嘎巴拉碗。法袍宽大,衣襟飘扬,极具动感。

  本品的亮点主要在于铸造工艺上,本尊莲花王通体以红铜铸造,在法袍衣袖上错嵌小块金银装饰,显得庄重华美,类似的装饰工艺在17-19世纪卫藏雪堆白造像传统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首都博物馆藏有几尊这一时期的雪堆白菩萨造像均使用了类似的装饰方法,除此之外,莲花王的造像总体数量相较其他上师像并不常见,具有一定的稀有性。

  藏传佛教活取肉莲后,肉莲一般都是会死亡的。由于枝叶被破坏严重,所以身体被破坏严重,营养流失导致死亡。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藏传佛教活取肉莲后还能活吗

  1979年10月的一天,成都市文物管理处考古组在对朱元璋曾孙,第三代蜀王朱友埙墓进行清理发掘的时候,不仅出土了墓主人中风去世后的头骨标本,更发现了可以与紫禁城相媲美的地下宫殿。事实上作为明朝早期藩王墓的代表之一,朱友埙墓发掘的重大意义在于纠正和弥补了《明史》记载的错误及空白,向人们真实展现了朱元璋子孙近乎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综合《明史》与《蜀僖王圹志》可知,朱友埙为明太祖朱元璋曾孙,永乐七年,即1409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宣德七年,即1432年,23岁的朱友埙继承蜀王爵位,然而这把王爷的瘾只过了两年,25岁的朱友埙就突然暴卒,死因为风疾。

  那么什么是风疾呢,毕竟纵观历史,很多皇帝和亲王的死因都与之有关,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唐高宗李治。原来根据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和国际医学期刊《内科档案》的记载,风疾就是俗称的中风,基本症状包括全身麻木,嘴歪眼斜,严重者可导致失语失智和偏瘫。当文物工作者出土朱友埙本人头骨的时候,发现其嘴巴和牙齿的一侧明显下斜,并且脸部不对称,为明显的中风症状。正因为如此,朱友埙头骨不但具有考古价值,还具有医学价值,堪称中风死亡者活教材。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朱友埙中风致死,文物工作者在地宫里找到了答案。其中在地宫天花板上刻有藏传佛教密宗八瓣莲花图案,说明朱友埙生前是密宗信徒。由于密宗修炼鼓励信徒激发出自己的欲望,因此朱友埙在日常生活中极有可能纵欲过度,从而导致血管破裂,中风不起,最终不治身亡。

  除此以外,朱友埙墓地宫里雕刻的藏传佛教密宗八瓣莲花图案还能从侧面证实明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这一点从《明史》可知,洪武五年,即1373年,明朝在西藏设置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从元朝宣政院继承了对西藏的主权,而当时密宗主要在藏南一带流行。就在朱友埙即位前五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遣司礼监太监侯显巡视西藏并行使主权,更在藏南一带击溃一股叛军武装,光立功受赏的人就高达460人。之后侯显还从西藏请来高僧进内地弘法,考虑到四川与西藏接壤,高僧完全有可能也到过成都,并被蜀王府视为座上宾,所以朱友埙信仰密宗并不奇怪。此外藏南地区至今都条件艰苦,更何况是几百年前的明朝,交通都不方便,如果不是明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密宗是无法流传到四川内地,朱友埙墓地宫也不会出现密宗图案雕刻。

  老成都人都知道,在今天的四川科技馆和天府广场一带为明朝蜀王府旧址,六十年代还有城墙和地面建筑遗存。不过随着沧海桑田,如今这里已丝毫找不到关于蜀王府的任何痕迹,《明史》对蜀王府的描写也只是只言片语。但是幸运的是,朱友埙墓地宫就是蜀王府的微缩版本,完全按照蜀王府地面建筑彷建,有小紫禁城之称。根据朱友埙墓发掘简报可知,整座地宫由前殿,正殿,中庭和后殿组成。其中前殿是模仿蜀王府大门,为硬山式仿木琉璃构造,长6.6米,宽6.14米,高5.11米。正殿则是模仿朱友埙生前上朝的地方,里面陈列有琉璃仪仗俑共425件,包括文官,武官,将军,太监和侍从等,真实反映出朱友埙当年的排场。至于后殿则是模仿蜀王府寝宫,然而当文物工作者进行清理的时候,后殿棺床已遭到严重破坏,朱友埙头骨被盗墓贼扔在外面。

  值得一提的是,朱友埙墓地宫雕刻最精美的当属中庭,为模仿蜀王府厢房,长宽均9米,高接近7米,斗拱和门窗几乎是一比一还原,上面还刻有葵菊和牡丹图案,比前殿和正殿还要阔气。

  朱友埙去世以后,明宣宗给他上谥号为僖,因此朱友埙也被称为蜀僖王。从谥法来看,有过曰僖,这也能从另一方面说明朱友埙生前沉迷于密宗修炼的荒诞不经,让朝廷都深感不齿,也与朱元璋最厌恶的儿子鲁荒王朱檀有的一拼。

  按照《明史》的记载,蜀僖王叫朱友土党,但最终出土的扩志写的是朱友埙。如果不是文物工作者进行发掘,《明史》的这一错误还会对专业学者和读者产生进一步误导。

  作为成都市现存重要的文物古迹之一,位于十陵街道的朱友埙墓地宫完整还原了蜀王府最初的模样,填补了因城市建设而被拆除的蜀王府地面建筑遗憾。如此有意义的历史景点,却被武侯祠,杜甫草堂和宽窄巷子等网红热门地淹没而不为人知,实在是甚为可惜。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